数千年来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哲学著作《易经》

主页 > 易学动态 >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

论及过去数千年来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哲学著作,古老的《易经》无出其右。

国学易经

尽管它的起源依旧笼罩在传说之中,但一些历史学家已将《易经》的演进史追溯到了5000年前的一位神秘的王——伏羲。后来的圣人们——生活在商朝(约公元前1600年一约公元前1046年)的文王、其儿子周公,以及更晚一些的孔子(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)共同完成了它。看起来,《易经》是人们仍在持续使用的最古老文件。

现存最早的《易经》版本是郭店楚简本,它书写在竹简上,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300年。目前,郭店楚简本保存在上海博物馆。西方人直到18世纪才知晓《易经》的存在,第一部西文译本(拉丁文)《易经》出版于1830年的德国。学者们多认为,《易经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,它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反复的抄写和修订,是一部综括而成的著作。

易经

中国古代占卜,一般用掷骰子(经常是木棒或石子)来昭示和确定上天的意旨。《易经》是古代占卜最精妙的范例。用《易经》占卜时,天意由投掷蓍草茎或是“硬币”产生。这个过程,叫作“演《易》”。提出问题并投掷占卜后,就可以接着解读蓍草茎或“硬币”排列而成的序列,并解释其天地意蕴。这份文件提供了六十四章解读,每一章都包括了各不相同的六行线段,它们由或长或短的“爻象”组成。

易经

比如说,“需”卦的卦辞说:“有孚,光亨,贞吉,利涉大川。(前途光明,坚守正道将会获得成功,有利于克服艰难险阻。)这段答案的阐释是开放性的。变化,是《易经》背后的核心理念。所有生物都与时变化,《易经》用术语“阴”和“阳”来定义变化:“阴”是消极的,暗的,女性的;“阳”是积极的,亮的,男性的。《易经》宣扬,任何变化都可以从“阴”和“阳”的二元关系中得到理解。“阴”和“阳”实现平衡,就是和谐。

《易经》可以昭示预想中的行动将带来好运还是不幸,但它并非只是一本“运势之书”,还包括了许多讨论人生无常的隽永格言,比如“否极泰来”“潜龙勿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