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——汉语,汉人,汉文化

主页 > 易学动态 > 腾讯网

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。汉人造成汉语,汉语组成汉文化。汉人是什么人呢?就是以汉语为交流工具,以中华为空间基础,以汉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。汉人的历史渊源是从上古时代起,在三皇五帝,仓颉造字,伏羲演卦,孔子。老子,孙子……都是汉人,和汉文化的代表。从汉字符号看汉民族是一个具有严格精神思想的民族。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民族。汉字早期就是图画。至今的汉字还是带有象形痕迹。汉民族也是追求简单的民族。对于一切繁琐的本能的追求,可见于一切文化活动。

汉语违背追求简单的就是汉字本身。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写的文字。汉字的写的学习占据学习大概三年的时间。这在拼音文字可能一个月就够了。汉字字形的复杂在追求与实际的符合,但是大千世界,形形色色的复杂表象怎么能够用笔画描述呢?汉字在这个体系下走不出来。只有以这一体系不断深化,复杂化,构建对世界的符号对应。

在汉字初创阶段,伏羲的八卦就是最早的文字。“--”“—”代表了直接的现实事物。世界无非是在象形上和属性上的阴阳关系。包括宇宙万物,自然,人类,都可以以此统一。但是在汉字之后,保留其思想,遗弃其符号,这样汉字不断走上其复杂化道路。汉字的简化十分困难,其体系性十分强,去掉一笔就是错字,简化的认同十分艰难。所以汉字至今在现代化,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还是保持其字形。在台湾和澳门还是繁体字。

汉字的发音比较简单。许多字用同一个音,这是产生谐音误会的根源。汉语在口头中总是被误听。这可能是造成汉语交流成本高的原因。汉语的词汇量比英语低得多。在老舍的作品中只有不到三千个不同的词。但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,就有一万八千个词汇。汉语的字义也是比英语少。在运用中“准确”很难达到。就是汉语的专家也不能准确表达现实的情景。所以“白描”作为艺术手段实在是由于词少义丰造成的。汉语的理解是宽泛的,歧义和误会不可限制。这是造成汉人思维“原地打转”的根源。汉语经典的注解也是十分浩大的工程。注解的歧义也十分大。如《红楼梦》的研究仅仅在文字上的劳动量就十分大。

汉字的复杂,和汉文化的“简约”是不相称的。用复杂的字形,单一的意义,单音节,表达复杂的事物,汉语在各个方面进行协调。汉语的联想性造成汉语是文学的,生活的,语言占据优势,而科学语言不占优势。汉语的抽象性,即用汉字表达无形,微观,如分子论,形而上学,微积分。。。方面无能为力。因为汉语的特点是---始终不能离开“具体”性,即实相,而无形就是实相的丧失,这里汉语举步维艰。汉语引导人们向抽象性,形而上学的思维就不能深入。所以哲学和科学欠发达。至少汉语局限是此原因之一。有人说假如——爱因斯坦用汉语是否还能写出《相对论》?那么抽象的东西的表达依托于更加精确的语言,其限制,规定,补充,修饰,推理的严密性汉语稍显不及。

明白汉语即汉文化的特点,就能扬长避短。更好地运用汉语。汉字的兼容性极小,外来文字是拼音文字,不能进入汉字体系,汉字的单音节也不能表达大千世界的丰富性。在古代人们发现这一局限。孔子说“名不正言不顺”,老子说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庄子说,得意忘言。所以汉语的特点是寻求“言外之意",但是这里不可无限发展,始终要以文本作为依据。《易经》“不远,复,何其咎”。

语言是思维之家。语言的实在性是——符号于实际的对等,“修辞立其诚”,也在语言符号的灵活性和变化性,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工具的优良是准确表达的基础。人格的真实也要与工具一体才能完成——真实本身。